■ 时报记者 尹娜 报道
■ 新区入选国家和天津市“千人计划”213人,引进海外留学人才累计达7100余人,特聘外国专家2300人,获国家“友谊奖”和“海河友谊奖”40人,实施引智项目累计达1000余项,拥有经认定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53家。全区建立以劳模为引路人的创新工作室120余个,促成各行各业的创新与革新
■ 新区着重关注高端人才对于区域发展的关键作用,有关部门针对七大功能区、八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采取拜访企业、媒体公布、客户沟通、开通企业申请端口等线上和线下方式对接1000余家企业。相继出台了《滨海新区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暂行办法》《滨海新区高层次人才服务证制度暂行办法》等措施
■ 新区共有人才政策近60项,政策范围广、层次多、力度大,有对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奖励政策,也有对高技能人才的奖励政策;有刚性引进政策,也有柔性引进政策;还有“131”人才培养政策,以及高层次人才服务证制度等
“因为Kari Salonen的到来与引领,企业不仅扭亏为盈,三年来,他还为我们带出了十余名技术骨干,为企业储备了大量科技型人才。”今年9月22日,滨海新区首个以外国人名字命名的人才创新工作室在保税区“诞生”。仪式上,维美德织物(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Lam感慨地说,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为企业带来了经济与人才的双提升。
近年来,滨海新区高度重视高端人才对于区域发展的关键作用,加快聚拢、培养一流创新人才,主动掌握科技创新的主导权。记者昨天获悉,截至目前,新区入选国家和天津市“千人计划”213人,引进海外留学人才累计达7100余人,特聘外国专家2300人,获国家“友谊奖”和“海河友谊奖”40人,实施引智项目累计达1000余项,拥有经认定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53家。全区建立以劳模为引路人的创新工作室120余个,引领着职工们加快技术创新,促成各行各业的创新与革新。
120余个创新工作室助力创新
新区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的开展,是以每个创新工作室为圆点,不断以创新力扩大影响面,实现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据悉,2014年起,新区总工会大力开展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为每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划拨一定的创新活动资金,并协调所在单位为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交流培训等活动。目前已命名的120余个劳模创新工作室,不仅仅成为各行各业技术创新领域的独特风景,还走入社区、走进基层百姓,引导广大职工群众在滨海建设中创新发展。
以开发区为例,2016年上半年,他们为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等22家“劳模创新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授牌,并且每年对创新成果显著的创新工作室进行集中表彰并举行企业创新交流,对获评的职工创新工作室给予5000元的一次性补贴扶持,对劳模和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每两年给予一次物质奖励。记者了解到,今年新区各级工会组织将在区域内命名更多的劳模或技术创新工作室,并给予资金、物质支持,进行集中表彰并举行企业创新交流,不断以创新力扩大影响面,实现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推动新区成为创新无处不在的示范基地。
此外,近年来,滨海新区还以劳动竞赛为平台,广泛开展职工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五年来,各级工会组织共培训职工88万人次,新区4.5万人晋升了技术等级;全区共申请专利达3956项,软件著作权申请达2400项;总结先进操作法1207项,职工提合理化建议63.2万件,推动了新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
招纳高端人才促进区域创新
“目前,新区有高新技术企业1000多家,高层次人才需求有1500多个岗位,为此,我们专门锁定高层次人才,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招募。”今年9月23日,为切实解决滨海新区企业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新区在泰达人才举行高层次人才专场招聘会,1200余名全球精英赴约滨海新区,为事业梦想安家。
据介绍,今年以来,新区着重关注高端人才对于区域发展的关键作用,千方百计为新区聚拢一流的创新人才,让新区拥有科技创新的主导权。有关部门主要针对七大功能区、八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采取拜访企业、媒体公布、客户沟通、开通企业申请端口等线上和线下方式对接1000余家企业,多渠道获取招聘信息并进行分类汇总,通过大数据分析确定滨海新区高端人才招聘岗位。
同时,滨海新区不断优化服务人才的软环境。今年8月底,滨海新区出台了《滨海新区高层次人才服务证制度暂行办法》,对人才在学术交流、住宿交通、就医查体、子女入学等12个方面实行特优政策,最大限度地为人才提供工作和生活服务保障。例如,高层次人才凭高层次人才服务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往返交通费50%的资助、两年免费入住人才公寓或每月2000元租房补贴、竞价方式取得天津小汽车牌照可获得补贴1万元,还有教育医疗以及法律旅游方面的补贴和服务。此外,今年年初出台《滨海新区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暂行办法》,对于评审出的创业型领军人才,新区一次性给予经费资助150万元;而对评审出的创新型领军人才,也一次性给予经费资助50万元。而除了资金支持,在双创人才优先推荐“千人计划”与科技计划,优先向国内外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公司推荐项目,优先解决领军人才及家属落户、子女入学等问题上也给予了相应的支持。而在功能区层面,各管委会也在尝试新的合作方式,引入“外援”,如高新区为了培养企业中的创新研发工程师人才,与河北工业大学合作成立了“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基地”,引入该校“国家技术创新方法与实施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创新方法,目前已促成了几十项技术创新。
加大高端人才奖励力度
人才聚,事业兴。截至目前,新区人才总量达89.7万,其中专业技术人才62.4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1.3万人、高技能人才13.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1万人、社会工作人才5921人。人才总量较2010年增长35.6%。在高层次人才和外国专家方面,目前,新区已有213人入选国家和天津市“千人计划”,涵盖创业、创新、青年、外专等各类引才项目。
“根据统计,目前新区共有人才政策近60项,政策范围广、层次多、力度大,有对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奖励政策,也有对高技能人才的奖励政策;有刚性引进政策,也有柔性引进政策;还有“131”人才培养政策,以及高层次人才服务证制度等。”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加快构筑与新区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国际化人才高地,新区正在大步前进。目前,新区西雅图海外创新成果孵化中心和海外人才离岸创业试点基地正在积极研究筹建中,该中心是滨海新区孵化平台在海外的延伸,为项目引进及人才推荐和孵化成果转化提供海外平台。项目将利用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实现项目孵化、海外人才智力引进和对外宣传三大功能。而海外人才离岸创业试点基地以聚集海外创业人才和创新项目为主要目标,以海外研发、区内注册、定向支持、自主运行为基本模式,以建设低成本、专业化、全要素、便利化、开放式的孵化平台为工作重点。现滨海新区的国际生物医院联合研究院已成为首家试点基地,未来将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海外创业人才聚集区、创新成果孵化推广区、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服务模式创新示范区。力争到2020年,在基地内汇聚一批留学人员企业,形成一批优秀创新成果。两大平台建成后,将对新区引进海外人才、智力和项目有极大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