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广大职工积极投身“建功滨海促发展 十大战役展风采”主题劳动竞赛活动
劳动竞赛助劳动者建功立业
2013.7.9 记者 尹娜
滨海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随着开发开放步伐的加快和深入,各城区、功能区建设全面展开,大项目好项目纷至沓来,一千多个重点工程相继破土动工,呈现出一派火热的建设景象。劳动竞赛借助发展的形势紧随区域前进的步伐,自2011年以来,滨海新区总工会按照全总“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二五’”和市总“五比一创”劳动竞赛总体要求,围绕打好“十大战役”、推进“十大改革”的现实所需,全面组织广大职工积极投身到“建功滨海促发展 十大战役展风采”主题劳动竞赛活动中来。在新区22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劳动竞赛从南到北整体布局,从东到西统筹推进。六大领域、八大赛区中,1.2万个企事业单位的54.8万名建设者参与的劳动竞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形成了地区为主、产业协同,跨行业、跨系统,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竞赛格局,成为拉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动力。
劳动竞赛成园区建设助推器
“我们把劳动竞赛与‘创一流园区’相结合,立项攻关,创速增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南港工业区工会负责人介绍,南港工业区自打响开发建设攻坚战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施工队伍汇聚南港,劳动竞赛也如火如荼。围绕大项目建设,南港工业区开展了“比服务,树品牌,促大项目落地”劳动竞赛。美国陶氏化学是化工行业排名第二的世界500强企业,为了引入该项目,招商人员竞赛当头,自我加压,优化策略,与国内其他知名化工园区展开招商竞赛,最终以优质的服务、泰达的品牌和综合实力征服了客户,投资24亿美元的项目最终落户南港。劳动竞赛与‘创一流工程’紧密结合。在围海造陆中,工程技术人员联合交通部、天津大学、南京水科院等海工专家联合攻关,摸索总结出“海上围埝施工四步工法”,节约成本15%以上,进度提高20%。在软基处理上,各施工单位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创新性提出“疏干直排、深浅分离、一次交地”新工艺,软基加固速度提高了50%,成本降低10%,以每天成陆5万平方米的造地速度领跑国内同类施工水平。
劳动竞赛成为了南港工业区发展建设的助推器。四年来,该园区累计建设防波堤围埝180余公里,围海造陆110平方公里,南港港区实现开港试通航,200平方公里工业区初具雏形,40个大项目聚集南港,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一个世界级重化产业基地和港口综合功能区迅速崛起。
劳动竞赛加速“小巨人”成长
“科技型劳动竞赛让我们受益良多,竞赛让‘金点子’、技术能人、专业人才辈出,企业也由此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天地伟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安防视频监控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企业,现有员工1000人,平均年龄28岁,80%以上都是本科毕业生。针对年轻职工多、知识型职工多的特点,公司组织开展了“比发明、比创新、比效益、比和谐”主题劳动竞赛,各岗位设立个性化奖项,工会每月对劳动竞赛活动进行跟踪评价,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劳动竞赛氛围,促进了企业发展。去年,该公司接到一项紧急任务,生产400台高速球型摄像机,生产后每4台装入一个大包装箱,在包装箱外面缠绕保护膜。由于箱子很重,保护膜很难缠,必须3个人配合才能操作,既耗时又耗力。公司职工刘新新利用以点带面转动更快的原理,制作了第一台半自动缠膜机,节省了包装生产线1/3的人力,包装速度也提升了一半,“刘新新半自动缠膜机”发明作为劳动竞赛的一项硕果,同时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刘新新的成功是劳动竞赛使企业与职工“双赢”的一个典型。作为科技创新领域劳动竞赛示范区,滨海新区高新区工会以助推科技“小巨人”成长为主线,不断拓展竞赛新领域,探索竞赛新模式,将工会职能与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与建设学习型班组相结合、与企业选树先进相结合,重点提升职工技能水平,营造良好的激励氛围,助力企业转型成长。
劳动竞赛结合技能基础教育
在保税区,职工技能水平良莠不齐,并且外来务工人员居多,但滨海新区保税区工会创新思路,把开展基层劳动竞赛与抓好职工技能基础教育结合在一起,走出了一条开放前沿劳动竞赛的新路。
2009年以来,保税区工会与区人社局联手,从提升区域职工技能水平为切入点,连续5年开展了叉车、收银、焊接、计算机等技能大赛,规模不断扩大、项目不断丰富。
2012年,保税区工会举办了首届“中航机电杯”航空职业技能大赛,来自区内8家航空航天企业的56名参赛选手在高精尖领域一决高下。继空客A320项目后,我国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中航直升机总部研发总装、无人机、卫星有效荷载、空间站等航空航天项目相继落户滨海新区,形成了“三机一星一箭一站”的产业格局。在空港经济区,航空项目有近50个,总投资30多亿美元,形成了以大型民用飞机、直升机生产为核心的航空制造业及相关配套产业,这对于航空领域的专业人才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税区工会通过举办航空职业技能大赛,聚集专业领域人才交流经济,推动了区域航空航天产业的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航空产业提供了人才支撑,为航空产业链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