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总工会

www.bhxqgh.com

忠诚党的事业 竭诚服务职工
主席信箱:qxbhxqzghjgdw@tj.gov.cn | 收藏

工会要闻

“津门工匠”炼成记之--航天装备领域“拼命三郎”崔蕴

编辑:吕永健 时间:2016-12-12 点击量:
  在今年天津十大“津门工匠”评选中,我区的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57车间副主任、高级技师崔蕴,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应用研发部部长、高级工程师孟祥飞获此殊荣。让我们共同走进他们的工作、生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学习他们的“工匠精神”。这一期,让我们走进航天装备领域“拼命三郎”崔蕴的世界。
  崔蕴,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首个、也是唯一的弹箭体装配专业特级技师。现任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57车间副主任,主要负责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火箭装配工作。从事火箭制造工作三十多年,他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先后设计并制造各类工装三十多台(套)。他还不断推进车间的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进程,引入了数字化全息教学方式,大部段自动对接装置,一体化工艺技术文件等,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他成功引入了自动化对接技术、总装自动滚转技术、三维工艺设计与仿真等先进技术,为航天行业树立了新的工作模式。如今,50多岁的他一直坚持在火箭制造一线工作,参与总装的火箭总数已经有70多发。
  抢险,肺部烧蚀75%
  1990年7月12日,我国首枚长二捆火箭准备在西昌发射。就在千钧一发之际,火箭助推器的氧化剂输送管路上的密封圈出现泄漏,需要紧急排故。此时,助推器里充满了四氧化二氮,这种燃料在外会烧伤皮肤,吸入肺里会破坏肺泡。可以说,谁去排故,谁就是去和死神较量。崔蕴没有多想,和另一名同事戴上滤毒罐,简单地在身上洒上碱水,就冲了上去。很快,崔蕴找到了密封圈位置,但密封圈已被腐蚀,稍微一拧,四氧化二氮就像水柱一样喷出来,并气化成橘红色的烟雾,毒气浓度瞬间达到了滤毒罐可过滤浓度的100倍,死亡的魔爪迅速扼住了他们的生命通道。
  为了多解决些问题,崔蕴强忍着痛苦,坚持操作,与死神赛跑。忽然,崔蕴眼前一黑,晕了过去。送到医院时,他的肺部75%被侵蚀,生命危在旦夕。医生一边紧张地为他解毒,一边感叹:“再晚1个小时肯定就没命了!”由于吸入太多毒气,正常剂量的药根本无济于事。医生只得冒险加大用药,最后竟加到了正常人承受极限值的10倍,才把他从死亡边缘拉回。一天后,躺在病床上的崔蕴看到同事魏文举的牺牲,又见证了长二捆火箭的发射成功。此时,这个被憋得喘不上气都没有掉过泪的汉子,却掉下了泪。难过、激动……万千情绪涌上心头,崔蕴知道,从此以后,他将用生命去热爱这份事业。
  这一年,崔蕴29岁,是抢险队员中最年轻的一名。这次抢险,他“捡”了一条命。
  “自虐”的“拼命三郎”
  抢险受伤,让崔蕴健康受损,但这却没有动摇他继续从事火箭总装工作的决心。为了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他常常泡在设计人员的试验室,了解设计图纸上规范的意义、原理。别人判读数据,确定在正常范围,就不再追究。他不但要学会判读数据,还要分析数据曲线的趋势,预想可能发生的情况。别人只看自己工作相关的图纸,他却抱着一整本《设计手册》研读。别人周末出去游玩儿,他却跑去图书大厦学习。
  基础扎实的崔蕴,再加上一股钻劲儿,让他的能力突飞猛进。可就在他带领第五生产组攻关某重点型号批产任务时,突然被脑血栓击倒了。还好正值壮年,他很快康复出院,可医生却告诫他:“脑血栓一旦发作,就一次比一次厉害。要多运动,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崔蕴开始了“自虐式”锻炼:只要不加班,每天快走4个小时;周六、日也不休息,走二环,7个小时;后来走三环,10个小时;最后走四环,16个小时……
  同事们说,他就是个“恶魔”。不论是对待工作,还是疾病,他都有着同样的信条:不疯魔,不成活。他用强大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如今的崔蕴,步履矫健,铿锵有力。
  为新型火箭再拼一次命
  转眼间,鬓已成霜,崔蕴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总该歇歇了。可为了造新火箭,他拼了老命也要上。2014年,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火箭进入关键阶段。各种大型试验,接踵而至。公司天津厂区总装厂房第一次启用,新型号、新环境、新设备,再加上一支缺乏经验的新兵队伍,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挑战巨大,急需一个“领头羊”来担此重任。
  两型火箭在京津两地装配时,崔蕴一直负责装配的相关工作,同时兼顾操作指导,对两型火箭总装很了解。而且,崔蕴是特级技师,个人综合能力强,具有带队伍的丰富经验。综合来看,他是担起重任的最佳人选。但两型火箭任务重,要挑大梁,就要冒着再次发病的风险。但出于对火箭的热爱,崔蕴还是动了心。
  总装进展最紧张的时候,大家经常加班到深夜。超负荷的工作,让他体力透支。长七一级动力系统试车产品总装,工作强度特别大,崔蕴在现场协调、指挥时,因着急上火,血压升高,脸也涨得通红,但他依然坚守岗位。当完成所有工作时,他已几近虚脱,但他谁也没说,待身体好转,又像往常一样工作起来。
  在发射场合练时,按现役火箭操作流程,助推器与芯级始终无法连接,现场人员急得不知所措,向崔蕴求助。他分析道,长七火箭的助推比现役火箭长很多,且重心不稳,要用新的装配方法。说着,他简单地下了几个命令,难题迎刃而解。
  等我老了,拄着拐棍儿,敲着他们的脑袋干
  每周,崔蕴都要给徒弟们出题,还要考试,从最基础的“锯薄板”讲起,他的大师工作室就是课堂。调度员王璐说:“经常,他问的问题,跟我们的工作没啥关系。”
  可崔蕴年轻时就坚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一名装配工,不光动手,还要动脑。他始终相信,通过言传身教,星星之火,终能燎原。他希望有一天徒弟能超越自己,航天事业后继有人。
  很多人都知道,崔蕴脾气不好。为了火箭,他曾跟领导、同事吵架,得罪过不少人。对徒弟,更是严厉,有人说:“这个刁钻的老头,可惹不起。”徒弟们是既怕他,又离不开他,怕到什么程度?张琳卿说,他一来,会干的活儿都忘了,怕挨骂。崔蕴说,其实背地里他经常自己“掌嘴”:“又说重了。”他一直认为,干火箭,交不起学费,尤其是新一代火箭,稍有闪失,无法弥补。他想用自己的严厉,让所有人铭记一名火箭人应有的严谨与忠诚。不用为得过且过而后悔,不用为疏忽而痛心,甚至不让他们去送命。
  别人都觉得,崔蕴太操心,但于他,这份心操得有滋有味。或许当年的抢险,都抵不过他今日的成就感。所以,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崔蕴是把干新一代运载火箭当成了自己的福。这份事业,让他爱着、累着,甚至醉着。“等我老了,拄着拐棍儿,敲着他们的脑袋干……”崔蕴说。
  航天人可敬,航天人家属更可敬
  因忙于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总装总测工作,崔蕴大部分时间都奔波在天津火箭总装车间和文昌发射场之间。虽然北京天津距离近,公司还有班车,但他除了时而回北京开会可以顺道回趟家,一年中专门回家的次数恐怕只能算个位数。提到家人,大家都会笑说工作上强势的他,对待妻女可是温柔的不行。再细说下去就会发现其实是因为他一直对于家庭表现出些许遗憾和愧疚,只要回家,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来弥补对家人的愧疚。即使是刚到家,只要听老婆说女儿晚上加班还没有回来,马上就表态自己去接,在女儿单位楼下默默等待也毫无怨言,最长曾等了三个小时,甚至一次忙到半夜12点下班,还要跑去女儿单位等到1点多才回家休息。
  家里装修,他在天津帮不上忙,他心里很着急,却只能在电话里用好听的话安慰老婆,反复地说:“你就干点轻的,力气活留给我,只要回到家,就想尽办法立功!”嘴上说着,却还是放不下工作,迟迟没有回去。他老婆每次说他,怨气都很重,但是心里却满满的都是对他的关心。一边数落,还一边将换季的衣服、爱吃的食品及各种他需要的药品一一帮他装在包里,怕他在天津吃不好,穿不暖,这么大年纪还忙着工作照顾不好自己。只要自己一有时间,还会专门跑趟天津,给崔蕴打扫房间,衣服换季。
  每一个航天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家人的默默奉献,崔蕴的家人更是默默无闻的坚持了30几年,航天人可敬,航天人家属更可敬。

新闻中心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