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劳模效应增强职工主人翁责任感 搭建体面劳动平台营造舒心工作环境
近年来,滨海新区总工会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工资集体协商、职工培训、文化惠民工程等工作,全力为职工营造和谐稳定的劳动氛围。滨海新区14308家企业签订了工资集体协议,覆盖职工近40万,签约率87%,累计创建和谐企业940家。
“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滨海新区迎来喜讯,5名先进劳动者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89名先进劳动者荣获天津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1个先进集体荣获天津市劳动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对于新区的百万劳动者,这是至高的荣誉与认可,也是滨海新区多年来在广大职工中营造爱岗敬业、创新进取氛围, 以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创造经济效益,赢得区域跨越式发展的缩影。
劳模效应激发创新力量
“在渤化集团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公司面临着与其他化工企业相同的考验——如何把上亿元的投资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效益。劳模团队甘当先锋!” 在临港工业区渤海化工园内有这样一支年轻的团队——“董家辉劳模创新工作室”。他们瞄准达产达效、提质增效的主题,不断向创新要效益。他们解决了制约生产的瓶颈问题,在研究造粒水回收利用项目时,工作室发动职工集思广益,提出的好方法使得企业每月可节约纯水5700吨,每年节约资金100余万元。
如今在滨海新区,17个以劳模为引路人开设的“创新工作室”,正成为各行各业技术创新领域的一道独特风景,引发了职工创新大热潮。“自2012年开始,滨海新区总工会在全区开展劳模领衔、骨干参与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滨海新区总工会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大力开展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机制创新, 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了新区不同领域、行业单位的智囊团、岗位的创新源、项目的攻关队、人才的孵化器和团队的风向标,为劳模和职工群众搭建了锐意创新和展示才能的平台。
与此同时,滨海新区的劳模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自滨海新区政府成立以来,滨海新区5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24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11个集体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荣誉,45人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涌现出89名天津市劳动模范和40个劳动模范集体,2252个全国、天津市、滨海新区“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和644个“工人先锋号”,以及一大批滨海新区建设模范、建设标兵、模范集体。
营造和谐稳定劳动氛围
“我没想到自己能从一名普通的‘勤杂工’成为大家公认的顶尖叉车司机。正是因为到滨海新区工作,才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在开发区,有这样一名女叉车司机,她叫王红梅,因为参加滨海新区劳动技能大赛,实现了从“勤杂工”到“技术能手”、“劳动模范”的人生飞跃。
近年来,滨海新区总工会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工资集体协商、职工培训、文化惠民工程等工作,全力为职工营造和谐稳定的劳动氛围。2014年,新区开展了集体协商“要约行动”,1.5万余家企业参加,要约应约率94%。滨海新区14308家企业签订了工资集体协议,覆盖职工近40万,签约率87%,累计创建和谐企业940家。
为实现职工舒心工作,新区总工会加大了一线职工慰问和弱势职工群体帮扶力度,健全困难职工档案动态化管理机制,规范完善了全区困难职工“一网通”信息管理系统。筹集756.56万元资金,全年救助困难职工1000余人次。在金秋助学活动中发放助学款36万元,救助困难职工子女340人。
新区积极搭建职工体面劳动平台。自2011年6月滨海新区建设劳动竞赛被列为“促进区域发展全国示范性劳动竞赛”以来,新区全面组织动员广大职工踊跃投身到“建功美丽滨海、展现劳动风采”主题劳动竞赛活动中来。截至目前,共组织了18396个企事业单位的54.8万名职工参与到竞赛中来。已组织开展航空机械、计算机程序等23项区级大赛,全区举办生产岗位员工技能赛累计1203项,培训职工88万人次,4.5万余人晋升了技术等级。四年来,职工提合理化建议63.2万件,创造经济效益42.8亿元;总结先进操作法1207项,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人力智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