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昨日在京举行。京津冀三地取得了哪些发展成就?与会人员分享了哪些经验和愿景?滨海新区在其中发挥了哪些作用?记者进行了采访。
新区成果
■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成立一年多来新增注册企业474家
■ 深化与央企的合作共建,累计承接央企项目657个,协议投资额超过1100亿元
■ 滨唐、滨沧协同发展合作示范产业园稳步推进
■ 天津港在京冀地区合作建立10个内陆无水港
■ 京津冀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正式开通
■ 实现了与北京的“一小时通达圈”
■ 空气质量和水环境持续改善
昨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以“共建、共融、共享”为主题的2018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京津冀三地的嘉宾、企业家代表,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济济一堂,畅所欲言,一道回顾历程、交流经验、开阔思路、描绘愿景。作为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海新区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的智慧和力量也被大家屡屡提起,佳评颇多。
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果显著
“四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奋力开拓。这一新的经济增长极正迸发出蓬勃的活力。”在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在回顾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果时这样说道。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京津冀及周边各省区市探索建立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和重污染天气的应急联动、机动车联合监管的区域协作机制,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总结了近年来京津冀以及周边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进展。截至2017年年底,京津冀以及周边地区共清理整治涉大气排放的散乱污企业6.2万家,重污染天气的应对也实现了统一的联防联控。与2013年相比,京津冀区域PM2.5的浓度平均下降了39.6%。
在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方面,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表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已经进入了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我们将按照高质量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五个新突破’的要求,进一步集中攻坚,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取得更大的成效。”要加强三地交通基础设施的统筹布局,形成京津石中心城区与新城、卫星城之间的一小时通勤圈,京津保唐一小时交通圈。着力推进京津冀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加快建设以天津港为核心、以河北港口为两翼的世界级港口群。
在产业升级转移方面,武维华介绍,北京已累计调整疏解了370余家批发交易市场,推动区域性批发市场、一般性制造业企业、学校医院等向外疏解,促进产业有序承接转移,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张承生态功能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重点合作平台加快建设。
滨海新区作用突出
在众多嘉宾的主旨演讲中,滨海新区、天津港、天津自贸区成为被屡屡提起的对象。作为天津发展的龙头和引擎,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天津建设“一基地三区”的过程中,滨海新区取得的成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未来科技城等合作平台建设加快,仅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成立一年多来就新增注册企业474家;形成了项目集聚的新格局,深化与央企的合作共建,累计承接央企项目657个,协议投资额超过1100亿元;形成了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把滨海新区的产业优势、功能优势、开放优势向京冀两地延伸,滨唐、滨沧协同发展合作示范产业园稳步推进,天津港在京冀地区合作建立10个内陆无水港,京津冀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正式开通。同时,围绕交通一体化,实现了与北京的“一小时通达圈”;围绕生态保护一体化,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空气质量和水环境持续改善。
展望未来,滨海新区将继续主动服务北京强化首都功能和雄安新区建设,尤其是作为距离雄安新区最近的出海口,下大力量完善交通体系、增强港口功能,努力打造雄安新区的“海上门户”;强化先进制造研发功能,在自主可控基础软硬件、航空航天装备、动力电池和生物制药研发四大产业上聚焦发力,以产业协同带动发展协同;强化海空两港功能,完善集疏运体系,推动智能化建设,建设北方国际航运物流核心区;强化金融服务功能,加快于家堡金融区开发,培育跨境金融、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建设国家金融改革创新基地。
此外,在主动服务京津冀重点领域协同方面,新区将深化交通体系协同,加快推进京滨城际铁路、津石高速建设,主动配合津雄高铁规划建设,推动海铁联运、空铁联运服务向京冀地区拓展;深化改革攻坚协同,积极参与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打造天津自贸区升级版,提供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示范;深化科技创新协同,依托北京科技研发优势、河北空间资源优势和新区先进制造优势,构建创新驱动发展共同体,打造区域产业创新中心;深化生态保护协同,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持续整治“散乱污”企业,为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