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报记者 张姝 北京报道
滨海新区在落实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努力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示范区和排头兵
将打造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于家堡金融创新示范区等八大载体,构建协同发展合作的平台。并积极与北京海淀、朝阳、东城、西城等城区对接,吸引高端产业增量经济落地新区等。
滨海新区去年GDP迈上1万亿元这个大台阶,经济总量占京津冀地区的13.4%,在18个国家级新区中首个实现GDP破万亿元;今年将积极引进首都及市内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新区教育优质协调发展;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这些都将为新区更好地疏解非首都功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滨海新区着力打通“断头路”和“瓶颈路”,加快区域交通一体化进程。京津城际延伸线建成通车,津秦高铁顺利运行,实现了京津冀核心区一小时交通圈。同时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公司、津唐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投入运行,天津港集团在黄骅港投资建设码头及物流项目签署协议。
连日来,全国两会上备受瞩目的媒体开放日活动陆续举行。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地新闻媒体的关注焦点。三年来,北京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天津、滨海新区在承接非首都功能、促进三地协同发展方面取得哪些成绩?河北省在协同发展中受益有哪些?代表团就一系列相关问题作出解答。
媒体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
昨日,天津代表团媒体开放日活动吸引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众多境内外媒体记者旁听。其中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等热点问题引起媒体记者的广泛关注。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发表‘2·26’重要讲话三周年,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在向纵深推进。请问,天津有哪些设想和重要举措?”这个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的提问者是人民日报天津分社记者靳博。
作为在媒体开放日上第一个提问的记者,靳博最关心的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活动结束后,靳博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告诉本报记者:“我提的问题就是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并且我得到了满意的回答,这使我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以及天津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了信心,这个答复令我倍感振奋!”同时,这位多年参与报道全国两会的资深记者对滨海新区更是“情有独钟”。靳博坦言:“我个人从事新闻工作以来,亲眼见证了滨海新区的成长,尤其是近年来的发展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滨海新区在天津落实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相信天津和滨海新区的未来一定更加美好!”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滨海新区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以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务实的作风狠抓落实,努力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示范区和排头兵。将打造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于家堡金融创新示范区等八大载体,构建协同发展合作的平台。并积极与北京海淀、朝阳、东城、西城等城区对接,吸引高端产业增量经济落地新区等。
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见成效
在北京代表团开放日活动中,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市长蔡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三年来,北京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坚持“疏控并举”。疏解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批发市场,还有部分医院、学校到京津冀周边地区。同时降低常住人口增量和增速,把疏解非首都功能和治理大城市病相结合。“首都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蔡奇说,是人口、环境、资源紧张,人口这本账也要接近天花板了,我们核心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两万三千人。这就要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更大空间来解决问题,也就是疏解功能谋发展,我想这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治本之策。目前北京正在编制新一版的城市总体规划,在空间布局上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城市副中心建设,压缩生产空间规模,大幅度扩大绿色生态空间。蔡奇表示,北京谋划的是建设一个与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适应的大国首都。
与蔡奇观点相印证的是,一方面,滨海新区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去年GDP迈上1万亿元这个大台阶,这也使得滨海新区的经济总量占京津冀地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了13.4%,在18个国家级新区中首个实现GDP破万亿元;另一方面,滨海新区积极谋划,今年将积极引进首都及市内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新区教育优质协调发展;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优化医疗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就医格局。这些都将为新区更好地疏解非首都功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交通一体化为河北省带来新变化
在河北省媒体开放日中,香港经济导报记者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给河北省带来了哪些变化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在回答中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叠加效应不断显现,带来的变化例如交通一体化加快推进,轨道上的京津冀正在形成。第二是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得到显著成效。第三是产业转移有序推进。”
在提到的交通一体化方面,滨海新区着力打通“断头路”和“瓶颈路”,加快区域交通一体化进程,构筑有利于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京津城际延伸线建成通车,津秦高铁顺利运行,实现了京津冀核心区一小时交通圈,率先在天津港至石家庄之间实现隔日往返运行。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公司、津唐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投入运行,天津港集团在黄骅港投资建设码头及物流项目签署协议。滨海国际机场已经开通20座“异地候机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