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报记者 路熙娜 报道
今年年初,薛先生一家终于下定决心把家从市区搬到了空港经济区。“我在空港经济区已经工作了三年,以前也想过把家搬到这里,但又担心孩子和老人享受不到好的教育、医疗资源。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这里不仅出行越来越方便,而且周边配套也更加完善,好学校和好医院都有了。前不久,7岁的女儿也读上了家门口的空港学校,享受到了名校的教育。”
天津一中滨海学校是市教委直属的重点中学之一。“目前学校由天津一中选派管理团队、教师专业发展引领团队,组建天津一中滨海学校的核心管理队伍,并加强学校软件建设和日常管理,充分发挥天津一中在办学方面的经验和优势,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打造现代化学校。”新区教体委相关负责人说。
薛先生所说的好学校、好医院,指的是九年制天津一中空港学校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都是近几年在“十大民生工程”推进中建成投用的民生设施。
着眼于补齐社会发展的短板,新区第二次党代会确定,实施“十大民生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内容涉及教育、医疗、文化等十个社会和民生领域的259个民计民生项目,利用政府平台公司多渠道筹资300亿元,按照一年规划启动、二年全面开工、三年建成运营的思路,新建、改造和提升一批重大民计民生工程,不断提升居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和社会保障能力。
适度超前发展教育,调整优化教育布局,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建设更多高水平的医疗机构,健全完善公共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医,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新区把目光聚焦在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着力建设一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民计民生工程,目的就是使全区的社会事业和城市服务功能迅速达到或接近中心城区平均水平。
三年来,“十大民生工程”60项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12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34所,提升改造学校174所,天津实验中学滨海学校、天津一中滨海学校、南开中学滨海生态城学校、天津师大滨海附属小学和天津实验小学滨海学校建成招生。建成天津医科大学空港医院、生态城医院等医疗机构和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引进京津5所优质卫生机构合作办医和5所高端民营医疗机构落户,滨海新区中医医院、肿瘤医院开工建设,五中心医院建成“三甲”医院。加大文化惠民力度,提升改造了一批文化设施,开展系列品牌文化活动,新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区。建成第一、第二老年养护院和汉沽、大港老年大学,新建19个社区服务中心、71个社区服务站,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近200万平方米。
“十大民生工程”的实施和基本完成,有效实现了新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新区公共服务有效供给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教育、卫生方面,一批与京津合作的项目,实现了新区与京津优质资源的高位嫁接。比如教育方面,新区实现了教育均衡发展,新建、改扩建一批中小学、幼儿园,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100%的义务教育学校通过了天津市现代化标准建设达标验收,同时,还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在今年的高考中新区再创佳绩,全区600分以上考生536人,占参考人数的8.1 %,比全市高1.1个百分点。卫生方面,新区与北大医学部及本市各大知名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成了一批国家级、市级重点学科,建成新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空港医院等一批医疗卫生机构。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着眼高远、气势恢宏的国家战略。新区抓住二次党代会以来这个开发开放的关键时期,凭借“十二五”期间经济平均增速保持在20%的良好势头,着力发展社会事业,补齐社会发展短板,着力改善民生基础建设,增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完成了这件功在当代、利在长远的具有历史性意义大事——筑牢民生事业这个发展基础。进入“十三五”,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唱主角作示范,向国际化创新型宜居生态新城区大步迈进,新区已底气十足,正以昂扬的姿态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