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总工会

www.bhxqgh.com

忠诚党的事业 竭诚服务职工
主席信箱:qxbhxqzghjgdw@tj.gov.cn | 收藏

时政热点

生态城市 绿色创新

编辑:吕永健 时间:2016-10-24 点击量:

  ■ 时报记者 赵贤钰 王森 报道 贾磊 摄影 

  21日,2016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开幕。主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生态城市与绿色创新”的年度主题,深入探讨了如何依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科学、更经济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明城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碰撞出诸多观点新颖、可操作性强的创新发展思路和举措。

  新加坡绿色发展有三个关键领域

  郑锦宝

  ■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副常任秘书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生态城市与绿色创新’,今年的主题与新加坡成为一座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历程有着强烈的共鸣,也就是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探求更加绿色的新加坡之路。”郑锦宝说。

  郑锦宝说,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新加坡绿色发展中的三个关键领域:城市绿化、水资源管理与绿色建筑。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城市绿化。新加坡是国际公认的花园城市。随着购物中心、办公楼和住房逐渐占用更多土地,面对发展和绿化,我们不得不作出选择,但是否有可能两者兼得?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通过高层立体绿化,在大厦的楼顶建造屋顶花园,以及在建筑立面上进行垂直绿化。新加坡发展了一套全面、协调的政策,指导和鼓励推广立体绿化。

  郑锦宝介绍,在水资源管理上,通过在水处理技术和水资源治理上的创新,新加坡已经克服了自身水资源不足的挑战,并且将这一短板转化为经济机会。为了实现水资源的自给自足,新加坡发展了四大水源所组成的强大的供水系统,包括收集的雨水、从邻国输入的水资源、淡化海水等。通过对回收水的循环利用,新加坡成功实现对水循环的全程管理,最大限度利用每一滴水。此外,新加坡从2006年开始推出代表着活跃、美丽、干净的ABC水源计划,使人们更加接近水源。

  郑锦宝说,在许多城市中,建筑的能耗占据了城市能耗的很大比例,因此具有高能源效率的建筑对发展至关重要。新加坡到2030年,80%的建筑无论新旧都将达到绿色标志认证标准,绿色标志是新加坡的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截至2015年7月,新加坡建筑总面积的31%已经达到了绿色建筑标准,而所有总建筑面积在1.5万平方米以上的既有建筑,在进行重大改造翻新时必须要达到新加坡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最低限度。

  智慧城市设计应聚焦城市公共品

  仇保兴

  ■ 国务院参事

  ■ 住建部原副部长

  智慧城市设计在我国风起云涌,但是智慧城市到底用来干什么?在仇保兴看来,当前智慧城市的设计建设存在三个误区。

  第一,混淆了手段与目标。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当中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就是智慧城市?第二,混淆了政府的自身建设与服务能力,以及服务的目标。第三,把城市的商业品与公共品混淆。电子商务、智慧产业、智慧旅游属于“互联网+”,它们不能使城市智慧起来,更不能“治疗”城市病。

  “我们经常遇到一个难题,就是把软件与硬件分离,所以我提出一个观点,就是智慧城市的设计应该聚焦城市的公共品。设计这种公共品主要是为了创新生态城市。”仇保兴指出,提供足量、优质的公共品,提高经济效益和人居环境,这是政府最主要的职责。智慧城市的设计建造一定要聚焦公共品,一定要治理城市病,防止成为不治病的那种空智慧、白智慧、乱智慧,更重要的是不要被那些IT系统绑架成为单纯的商业品的智慧城市。

  仇保兴介绍,我们对智慧城市进行分类,首先一种叫节能减排型智慧城市,第二是减灾防灾型智慧城市,第三是政府管理绩效型智慧城市,第四是治理城市病型智慧城市。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手段,应成为智慧城市的必要配置。大数据将成为城市诊断的利器,城市诊断是智慧城市设计的必要步骤。

  仇保兴指出,城市要在诊断的基础上,提出改造的策略。首先是指标体系;第二是可再生能源比例;第三是绿色建筑的比例;第四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持;第五是绿色交通;第六是能耗整体下降,排放整体下降。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纵向生态化过程

  龚克

  ■ 南开大学校长、教授

  龚克认为,生态城市除了用硬件支撑以外,还应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的理解上,体现出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起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的社会关系,体现出有效利用环境资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龚克指出,生态城市有三组三要素。第一组是社会、经济、自然达到协调发展;第二组是物质、能量、信息达到在生态城市里的高效利用;第三组是技术、文化、景观应该能够在生态城市当中充分融合。

  “生态城市最重要的是要顺应自然。”龚克表示,因为生态是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耦合生成的。要把自然禀赋作为城市发展的必然条件,而不是试图采用一些高技术突破自然的限制。

  龚克指出,从生态城市的经济基础来看,有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就是生态成本的问题。降低成本是经济实体必然的一种行为,所以必须从全面和长期成本收益的角度来衡量我们的生态价值。

  龚克指出,光靠技术的堆砌是不可能建成生态城市的。硬件上面还要有软件,软件是非常重要的,最后还要落到居民的行为上。

  “我们都在谈产业的结构调整,把那些高排放、高能耗的企业从城市里搬出去。化工厂可以从天津、北京搬出去,从沿海地区搬出去,甚至从中国搬出去,但是搬不出这个地球,现在我们的生态问题是全球问题,所以我觉得更多的应该是向技术创新要绿色,把‘双高’高能耗、高排放给变成‘双低’,走出一条循环经济的路子。”龚克指出。

  龚克强调,实现管理的生态化,要在依法治市的前提下首先把法规生态化,把绩效考评生态化。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实现从这个城市的经济基础到它的上层建筑,再到它的意识形态的一个纵向的生态化过程。

  建设绿色城市要靠“两个发动机”

  张燕生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

  ■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前秘书长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

  绿色城市和供给侧改革的动力机制如何建立?张燕生指出,无论是绿色城市、智慧城市,还是宜居的城市,首先应当是一座创新的城市。中国研发创新投入占GDP的比例,2010年是1.75%,2012年是1.98%,2015年是2.1%。未来五年,期待这个数值能够达到2.5%。2025年期待能够达到2.7%。

  张燕生表示,发展绿色城市最大的约束,就是缺少绿色的、低碳的、节能环保的技术。下一步,建设绿色城市要靠“两个发动机”。一个发动机是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种环境。创新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绿色创新。另一个发动机就是要形成“双公”。政府要对绿色的城市、智慧的城市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因为在经济转型中,我们会发现缺少人才、缺少技术、缺少品牌、缺少资金、缺少经验和能力。因此,要构建一个有效的市场、有为的社会、有责的政府,来营造有“两个发动机”推动的绿色城市和生态经济。

  “下一步构建绿色城市和供应链改革发展的策略是什么?我想发展的策略就是‘十三五’所讲的五大发展理念,也就是如何把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协同推进。那么年轻人毫无疑问是下一步转型发展的生力军,因为他们有着更新的观念,他们有着更新的知识,他们有着更新的未来。”张燕生说。

  生态城市需要先进技术支撑

  赫伯特·吉拉德

  ■ 英国皇家建筑学院荣誉委员

  ■ 世界未来委员会荣誉委员

  ■ 联合国杰出环境贡献奖获得者

  在赫伯特·吉拉德眼中,一个资源有限的地球上,城市是不可能无限扩张的,城市只有在长期根据基本的生态法则运行时,才能够健康地生存下去。未来建设生态城市,必须要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这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

  “比如说风电,20多年前涡轮机的规模是非常小的,只有50千瓦时,但是现在涡轮机完全可以达到5兆瓦时的发电量了。中国现在在发电方面做得非常好,有很多风电技术都是在天津开发出来的。”他表示,再比如20多年前太阳能资源利用还是非常昂贵的,但是现在可以看到,它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已经成为太阳能技术的主要生产国,在太阳能光板技术方面有着重要突破。再比如在未来的城市交通方式方面,像电动汽车的生产,中国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赫伯特·吉拉德表示,未来还有诸多领域可以尝试开发。比如一些水下技术以及旋转式、流式的涡轮机,未来可以使用深海浮动涡轮机,进一步提升对太阳能、潮汐能、涡轮能的利用。

  “我们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有效地提高能源使用率,因为过去不健康的发展方式已经无法再持续下去。”赫伯特·吉拉德表示,未来仿生物性、绿色化学、工业和再生能源的使用,以及绿色纳米技术的使用都将会成为技术创新的重点,它们也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支撑。

  推进碳预算管理势在必行

  潘家华

  ■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发展环境研究所所长

  ■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

  “我们现在有很多预算,家庭有预算、政府有预算、企业有预算,现在要进行低碳城市建设,也需要碳的预算管理,只有通过预算管理,低碳才有可能成为现实。”潘家华表示。

  他介绍,目前全球碳的预算只有1万亿吨。现在天津人均年碳排放量超过10吨,而在一些产业结构相似的发达国家城市,如伦敦、纽约、东京,人均年碳排放量都只有5吨。而在哥本哈根,那里非常明确地承诺到2025年将实现碳的零排放。现在我国城市中车水马龙、拥堵不堪,而在欧洲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等城市,除了自行车,汽车都成为濒危动物了。“有着这样一种差距,显然我们必须要加速减碳,必须有一种比较明确的刚性的约束,人是有惰性的,要有一种刚性的约束下才有可能采取行动。”潘家华说。

  他表示:“我们现在有一个动议,就是对家庭、对每一个消费者进行居民个人的碳信用管理,如果家里面建了太阳能光伏发电设施,就是正的碳能信用;如果是开了大型的汽车是碳负能信用,如果用空调用电用得多也是碳负能信用,如果把居民的碳信用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个人碳的预算管理,将来谁排放谁就得付费。”

  对于碳预算管理,先可以在小区、社区、学校、医院、城市进行,编制城市碳预算、实现碳预算管理是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最为有效的途径。碳预算管理对于城市生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真正的推动途径。

  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宜居生态城市

  单泽峰

  ■ 滨海新区副区长

  单泽峰表示,滨海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和服务辐射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国家赋予我们一项重要的使命任务,就是要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宜居生态城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近几年来,新区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和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力推动生态城市建设。

  “近几年来,新区积极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构筑高端的产业体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新常态、新要求作为转型升级的有利契机,以服务释放存量活力,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等准入标准,对于安全生产不达标、环境污染严重的低散企业坚决予以淘汰。”单泽峰说。

  他表示,未来新区将进一步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全力打造国际化新型宜居生态城市。如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将积极鼓励开展生态设计、支持推行清洁生产、强化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提高工业集约化用地水平,构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推进循环发展,推广泰达、北疆、临港模式,加大传统产业园区循环改造力度,着力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和资源循环型利用体系;全面建设绿色屏障,将以郊野公园和街心公园建设为重点,强化滩涂湿地沿途的建设保护,加强引滦、引黄等水质的保护;复制推广绿化经验,将做好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发展建设,全面复制推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实验技术,争当绿色发展的排头兵。

新闻中心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