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有更高规格的协调机构,协调解决一体化进程中遇到的矛盾
■ 京津冀要共同确立产业发展战略及规划,实现分工合作、错位发展
■ 三地加强联动,探索出一套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模式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协同发展步伐有所加快。然而,一体化进程不会一蹴而就,目前城市间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环境压力大等矛盾仍较为突出。
近日,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表示,正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编制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相关规划。那么,在新一轮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如何通过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协同发展、注重条件约束扭转“北京超负荷、天津独角戏、河北吃不饱”的困境?
找准病灶“扎针”
一组事实令人关注:2013年北京和天津的人均GDP是河北的两倍多,全国211大学北京占26所,河北只有1所;去年北京人均发明专利40个,这一数字是天津的近5倍,河北的10倍……“翻过一座山,实力翻三番”,经济、科技、公共资源全方位的鸿沟让一体化进程矛盾重重。
为扭转“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趋势,近期一系列措施正在推进。
优化首都功能,给北京打“瘦身针”。5月16日,北京大红门8家专业批发市场正式签约,落户河北省廊坊市。曾经一度被三地政府和百姓“挠头”的交通问题有望得到改善。北京地铁线路将修往河北相关城市。
另外,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表示,应推动北京新增的优质公共资源向周边地区落户,以医院办分院、学校办分校等多种方式向周边延伸,同时北京周边的地区也要加大投入,缩小与北京的差距。均衡教科文卫资源布局。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等专家认为,希望能有更高规格的协调机构,许多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实现分工合作、错位发展
产业转移是本轮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焦点之一。眼下,三地正围绕“哪些产业迁出去、哪些产业引进来”紧张布局策划。
在本轮协同发展中,金融、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三方争夺和发展的重点产业。为提升区域金融业发展水平,三地金融部门正酝酿在三地交界处共设“金融试验区”,尝试通过金融改革与创新助推三地实体经济发展。
“新一轮规划不能再重复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产业雷同的老路。”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刚认为,京津冀要共同确立具体可行的产业发展战略及规划,制定产业发展“负面清单”,实现分工合作、错位发展。
加强区域联动
2013年,全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有7个在京津冀地区;目前,北京、天津人均水资源约为全国平均量的1/15。巨大的环境压力使得三地协同处理环境问题迫在眉睫。
针对环境污染等重重问题,中央近期出“重拳”约束。国务院办公厅5月27日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明确提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区域、重庆市,将以PM2.5年均浓度下降比例作为考核指标。
天津市环保局总工程师包景岭等专家指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环境数据是靠各地自己监测,区域整体性不够。应当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城市间的影响,更科学地确定各地治霾目标和方向,下一步三地需要携手解决的核心环境问题之一。
“治理环境问题不是‘嘴上说说、纸上画画’,考核也不能停留在‘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三地必须加强联动,彻底扭转京津冀地区‘经济加速跑、环境掉链子’的现状,探索出一套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模式。”张占斌说。据新华社